一个王朝实力如何,有时候其实都不需要翻阅典籍,只要看看现实世界就知道了,而汉唐就留下了强大的痕迹粤友钱,至今还在:
其一汉朝,因为汉朝强大,于是留下了“汉族”、“汉人”、“壮汉”、“好汉”等。
其二唐朝,“唐人街”遍布世界多国,却没人听说过“清人街”,就显示了唐朝强大的影响力。
其实,秦朝也是如此,现在的“China”,应该就是“秦”的读音,大概是“秦呢”。因此,真正强大的王朝,必然会留下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,吹是吹不出来的。
问题在于:汉唐公认强大王朝,相比之下宋明显得较弱,那么为何汉唐如此强大?对此,中学教科书已经给出了回答,就是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”,而当时的经济基础核心就是“田制”。
首先粤友钱,汉唐“田制”
商鞅变法之后,秦国采用的是“名田制”,汉承秦制,秦汉都是“名田制”。不过,传世文献对名田制记载语焉不详,幸运的是,现代考古发现了一些文献,其中张家山汉简中的“二年律令”,里面含有大量汉代名田制度的法律条文,大致揭开了名田制的真面目。
所谓名田制,与秦汉军功爵制有关,国家根据级别授予相应面积的宅和田(宅应该包含宅基地和自留地),最高是彻侯、最低是庶民。其中,彻侯只有宅地,没有受田数量,可能已经被授予封地食邑。
当然,汉代田地并非全是国有,或官府把全部土地收回、再进行重新分配,而是因为战乱之后人口锐减、出现大量荒地,以及生产力进步可以开垦更多荒地相关,将这些田地分给百姓耕种,但原有的继承祖业之田、买卖之田、皇帝赐田等依然存在。
与汉代有些类似,唐朝采取的是“均田制”,国家根据区域和家庭情况分配土地,因此土地所有权本质上还是国家的,在均田基础上建立的是“府兵制”。当然,与汉代一样,这是对无主之地的均田,将之分配给无地的百姓耕种。
以上可见,汉唐时期大量百姓耕地的所有权是国家的,既然是国家授予,那么土地所有权就是国家的,自然也能剥夺违背朝廷律法政策之人的宅田。因此粤友钱,在这种情况下,汉唐征召士兵就变得比较容易,士兵斗志往往也比较高,甚至有些时候被征召者还要自己准备装备,国家就减少了大量军事支出。不过,这种征招是有限度的,大幅度的超出限度就是胡亥和杨广的下场。
其次,宋明“田制”
相比之下,宋明田制主流是私有制。其中,宋代不立田制,朝廷不再干预田亩的市场流通,这标志着私有制在田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;明代土地买卖自由化,永佃权出现,进一步巩固了私有制在田制中的地位。
其中,朱元璋应该是看到了汉唐强大的田制原因,于是根据隋唐时的府兵制,推出了“卫所制度”。但在田地私有化占主流的时期,卫所制度很快就出问题了,最终卫所的土地纷纷被私有化了。没有了经济基础,卫所也就名存实亡。
既然田地彻底私有化了,经济基础完全在于个人,那么国家自然难以轻易征兵,于是募兵制逐渐成为主流,其中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开始大量募兵。显然,宋明时募兵越多,财政压力越大,士兵战心也未必高。
总之,如果说汉唐土地分配带来的高度组织化,可以较为轻松的组织大量军队和支前民夫,那么宋明就犹如一盆散沙,土地是自己的、打仗是国家的事情。
最后,关于本文话题,还有三点值得一谈:
首先,其实这就是国家组织能力的体现,宋明也想像汉唐那样,但在田制上就做不到,导致国家缺乏对资源的有效掌控,或者说国家掌控的有效资源相比汉唐较少,大量资源被分散的个人掌握,而不能被投入到国家层面的竞争,于是反应到军事力量上就不如汉唐。
搞清楚了这一点,也就明白金国为何能灭宋、后金为何能灭明,因为他们虽然小、但组织能力更高,而宋明晚期组织能力崩溃,变成一盘散沙,很容易就会被各个击破。基于这些历史教训可知,国家对一些领域的国有化是正确的,不能掌控足够有效资源的后果极其危险。
其次,过去说封建时代“皇权不下乡”,其实是错误的,汉唐田制需要有效的基层管理,否则如何保障名田和均田?而张家山汉简“二年律令”中的乡部啬夫相当于乡长,职责之一是每年都要统计本地户籍,涉及民户的住宅、园圃、家庭人口及年龄、耕地数量等,最后汇总保存、抄录上报县廷。真正皇权不下乡的是宋明,这时的田制也的确不需要“下乡”。
第三,汉唐时期汉奸较少,宋明之后汉奸为何增多?其中原因比较复杂,但从田制上看,汉唐时国家掌控大量田地资源,无疑可以制约投敌做汉奸的行为,而宋明土地彻底私有化,个人掌握经济基础,那么往往就会从最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,于是在某些时候就会做汉奸。
通弘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